張麟醫師 | 慢性下背痛之治療趨勢

台北市中山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 神經外科 張麟

 下背痛在全球始終都是造成病人失能且嚴重影響健康及經濟狀況的普遍問題,且在晚近十餘年來,其發生率仍有持續增加之勢。根據美國北卡羅林那州的統計,下背痛的盛行率由1992年的3.9%進展至2006年的10.2%[1],即使大部分陣發性下背痛都是短暫且終能自行改善,但有些人卻未能得到良好復原,甚至持續長達三個月以上,演變成慢性下背痛。

縱觀文獻報告,慢性下背痛的發生率在一般人口中自24%至80%,且往往伴隨其他共病與失能,常見治療方法包括一般常用消炎止痛藥、嗎啡類止痛藥、針灸、推拿或其他介入性治療乃至融合或減壓等手術[2,3,4]。許多疼痛即使在接受進階手術後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或改善,也因此有許多病人流浪在各醫院或診所與各種科別的醫師之間,舉凡骨科、復健科、神經內外科等,不僅造成醫師開立醫囑的困擾,病人也陷入焦慮憂鬱與身體疼痛的多重煎熬。

有鑒於此,美國介入性疼痛治療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nterventional Pain Physician, ASIPP)於2000年提出治療指引以幫助治療者選擇適合病患的的治療方式,此指引並陸續經過五次修訂[2,3],目的在強調系統性評估對慢性疼痛的持續治療關注,並同時提供相關教育資訊,以期提高患者的遵醫囑性,儘可能消減來自各領域治療者之間的歧見。另外,許多學會組織如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NICE[5]、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等皆陸續提出針對下背痛的治療參考。


凱薾生醫, 凱薾健康, 凱薾診所, 全人醫學, 功能醫學, 預防醫學, 精準醫學, 幹細胞, 陳湧仁醫師, 幹細胞療程, 抗老化, 抗衰老, 亞健康, 健康檢查, 健康追蹤規劃, 蔡啟聖醫師, 抗衰老醫學中心




童昕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