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亭君–金工首飾創作展

台北市承德路3段131號4樓


陳亭君-金工首飾創作展
展覽日期:2019-05-11~2019-07-07
參展藝術家:陳亭君
開幕時間:5/11(六)15:30
展出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承德館
沁入的瞬間  作品與觀者間的藝質發酵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甫踏入藝術家陳亭君的工作室,即被這窗明几淨的環境深深吸引,並出現這樣的想法。在採訪過程中,她展示許多較小型的金工飾品並耐心地解說著創作理念,從她眼神中,看到了堅定的意念,與其作品一樣,即使材質堅硬,但其心柔軟,溫柔流淌。

展覽的特殊呈現

  「沁入顯出」是此次展出的主題。沁入形容自身創作的狀態,在長時間的醞釀過程,試片放置於手掌、桌面、空氣中,一點一點被周遭物質滲入,逐漸發酵顯出無法預期的樣貌。

  陳亭君的作品,仔細觀察會有不同的意趣。其作品紋理如同質地柔軟的海底生物般,緩緩地執行生物本能如吐納、移動,看似不動的作品,加入觀者自行的想像,彷彿置身一海底世界,瞬間體會到萬千生物於身旁自在優游之感。

  「我在紅銅薄板上重複相同的工序如『摺』、『壓』、『鋸』,規律的動作像是生物平穩的吞吐或心臟跳動。創作中我不事先計畫構圖也無明確目標,像是最初生命憑藉規律的呼吸運動,長時間不斷積累,而醞釀出各式各樣的生物面貌。」陳亭君敘述著。

成長過程

  從小學就學習繪畫的陳亭君,對藝術充滿了興趣。
  高中畢業後進入彰化的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就讀,其自由的校風,有別於傳統美術系而更加活潑廣泛,教育內容聚焦藝術、設計、文創相關領域人才之培育。在大一大二時,可以接觸各項媒材並培養興趣,陳亭君多方嘗試,而後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金屬」作為日後創作的主要媒材。

  金屬的特性便是透過溫度能不斷的改變其形態,這樣的可逆與循環狀態是陳亭君所喜歡的,而系上老師的教學模式具有挑戰性,讓她在創作上,保有一定的自由與彈性,也因此有如今的成就。2013年首次參加黃金博物館所主辦之金屬工藝大賽,便以「自己的小房子」獲獎,2015年金工大賽規模提升至國際,她再度帶著「視覺修復」參賽,更加嫻熟的表現手法,獲得評審一致的肯定,再次獲得首獎,驚艷國內外參賽者。如此具有指標性的國際賽事,對她產生了莫大的鼓勵。

大量且迸發的美

  「我喜歡金屬的延展性,使用生物延展的意象去進行創作。」陳亭君說。
  延展性是物質的一種機械性質,表示材料在受力而產生破裂之前,其塑性變形的能力。「延性」是材料受到拉伸應力時,主要的表現狀況;而展性是另外一則表示為材料受到壓縮應力變形,而不破裂的能力。

  「透過跟此材料接觸,去找出媒材中自然的感覺。就像一顆種子,剖開它觀察其紋路的生成,其實是大有學問,不論是外界的壓力、地球的磁場變化都深深的影響著,而我的創作就是想與這樣的狀態結合。」不事先採取預設的想法,而是透過與材料直接的接觸並深入了解,造就了她作品走向的無限可能。

  「很多事是一體兩面的。」當陳亭君提到自己另一創作媒材──「琺瑯」時這麼說著。步入工作室另一個房間時,書架上陳列著各種顏色的琺瑯粉末小盒子。為避免過度吸入細小粉塵,藝術家皆著口罩與護目鏡進行創作。燒製琺瑯時會因為過溫而產生如黴菌般的黑汙點,也呈現一種生命消逝的感覺。炫目斑斕的色彩與黑斑汙點僅一線之隔,也如同創作時對待作品的那份初心,轉換心境便能有不一樣的感悟。

生活中的吉光片羽

  陳亭君的作品時常引發觀者對於海底或遠古生物的聯想,陳亭君常稱其為巧合,但在創作過程中,既不具體臨摹實物亦不使用象徵符號暗示,隨心之所嚮而產出的藝術作品與海底生物形象的不謀而合,也時常令她思考其中的關聯。小時候,父母常帶著年幼的她前往新竹南寮漁港走走,也或許是如此,開啟了她對海洋的喜愛,而嬰兒出生前便在母體的羊水中茁壯,猶如海洋生物在海中生存,由此可見,作品的型態可謂是潛意識的洩漏與身體記憶的相呼應。

  家中另一可愛的成員──「黑妞」,是隻十分文靜的黑色拉不拉多犬,在她創作時總伴其左右。自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畢業後搬回新竹的家中,於僻靜的工作室,與作品和黑妞獨處,並思考著未來種種創作的可能,藉由申請文化部的補助與販售金工首飾,持續在金工界耕耘,並繼續在藝術道路上努力著。

-----



Wynne Wu